“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重磅發布:每年35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2017年5月26日上午,第十一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2017)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開幕。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在開幕式后第一個做了主題發言——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和心血管學科的使命,正式公布了“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

該“指數”顯示,當下,中國有2.9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心血管疾病患者,且平均每年約350萬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城鄉居民疾病死亡構成比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

一些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心血管疾病高發的趨勢是可以通過預防和篩查改變的。中國心力衰竭學會常務副主委、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院長孫寶貴當日表示,美國通過教育公眾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鼓勵積極篩查,讓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美國近30年來人均壽命增加了6歲,其中心血管疾病發病降低帶來的壽命增加,貢獻了3.9歲。

據悉,中國很多潛在的病人沒有接受檢查,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專門的心臟體檢。孫寶貴院長指出,高危人群接受心臟專科的體檢,對于發現隱患非常重要。孫寶貴院長說,雖然常規的體檢項目中,包含有與心臟相關的內容,比如心電圖,但心臟專科的體檢,會更加詳盡和全面。據介紹,心臟體檢包括血液生化檢查,頸動脈B超和股動脈B超,以及心臟彩超等檢查。

據了解,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冠心病占去了半壁江山。孫寶貴院長介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通過冠狀動脈造影,醫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與否;并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嚴重程度和病變范圍等。

此外,有相當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無胸痛表現或胸痛的表現十分不典型,而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憋氣、牙痛、下頜痛、肩頸痛及不適感、胃腸脹氣、消化不良、頭暈、暈厥、出汗等癥狀,被稱為非疼痛性冠心病相關癥狀。對于這類人群,冠狀動脈造影也是相對更安全可靠的診斷手段。

葛均波院士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健康中國2030的最大挑戰,過去10年,心血管學科領域取得了著名的成績:(1)高血壓的控制與管理成果顯著;(2)心血管治療技術能力不斷提升;(3)醫療質量控制和規范化診療略見成效,藥物的規范應用在近十年得到廣泛提升。

然而,我們所面臨的現狀依然殘酷,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近年來仍然持續升高。美國早已迎來了總體心血管死亡率下降的拐點。我國呢?加速推動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拐點”的到來,是心血管醫生的責任與使命。

葛均波院士提出,以心血管學科為支點,把握心血管防控的重要因素,可撬動“拐點”到來。其中,重要因素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減少吸煙、肥胖、污染等危險因素暴露,提高血壓、血脂、血糖篩查,提高公共衛生政策與服務能力,提高醫療救治能力。同時,我們還需要來自社會(百姓認知、大眾媒體、公共設施)和政府(財政投入、政策保障)的共同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