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濫用安眠藥了嗎?


睡覺原本屬于我們再正常不過的生活作息,但如今對于很多人而言,擁有一夜好眠竟成為極大的“奢侈”。據(jù)中國睡眠研究會一項最新調(diào)查,中國成年人僅失眠的發(fā)生率就高達38.2%,而廣州公布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各種睡眠障礙的發(fā)病率高達47%。雖然說安眠藥都屬于處方藥,不過許多人還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醫(yī)院、藥店買到,或是吃家人的安眠藥。心理專業(yè)人士提醒,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大多數(shù)失眠并不適宜以安眠藥作為主要治療方式,濫用安眠藥反而可能造成慢性失眠、頑固性失眠、安眠藥依賴、安眠藥成癮,導致病情復雜化,大大增加治療難度。

A

急起的失眠有時不吃藥更好

——必要時吃、小劑量吃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余金龍介紹,大部分失眠患者屬于短期失眠(少于3個月),多數(shù)與應激事件有關(guān),如工作和學習壓力大、人際關(guān)系緊張、考試、失戀、手術(shù)等。失眠的確很痛苦,會引起疲勞感、頭暈、頭脹、頭痛、血壓不穩(wěn)、無精打采、反應遲緩、記憶力不集中甚至全身不適,它對人最大的影響是精神方面,讓人對“失眠”心懷恐懼。有些人一晚失眠,第二天就強迫自己“一定要睡好”,喝牛奶、洗熱水澡、早早上床、數(shù)羊……結(jié)果越想入睡,越睡不著,第三天就開始如臨大敵,四處找安眠藥吃了。

對于急起的單純的失眠來說(少于1周),若不嚴重最好不借助于藥物,或用一些有改善睡眠作用的非安眠類的藥物,多數(shù)情況隨著應激事件過去了,睡眠情況會明顯改善,對偶爾的失眠可以置之不理,轉(zhuǎn)移注意力,少關(guān)注反而能自然入睡。對于1周到3個月的短期失眠,可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安眠藥,用藥原則可以是必要時吃(實在睡不著了再起來吃)和小劑量吃,若必需每晚吃的話,藥量最好是只減不加。余金龍?zhí)嵝颜f,臨床上有很多原本可能只是短期的一過性失眠,因為一開始就連續(xù)長期服安眠藥,結(jié)果變成了慢性。通常安眠藥連續(xù)吃1個月多少就會有些依賴性了,不過這也因人而異。

B

慢性失眠者中焦慮引起占一半

——焦慮引起的失眠用抗抑郁藥治療更好

對于慢性失眠,找到引起失眠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余金龍介紹說,在慢性失眠中單純性失眠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失眠其實是由于疾病或藥物引起的。最常見的會引起失眠的疾病是焦慮、抑郁、甲亢等;常見的會引起失眠的藥物有降壓藥、利尿藥、平喘藥等。

余金龍介紹說,在門診中他們注意到焦慮引起的失眠占慢性失眠患者的一半,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焦慮本身會引起失眠,而焦慮的人會因為過于擔心睡不著,在臨睡前非常緊張,進而會加重失眠。對于焦慮引起的失眠,余金龍建議睡眠認知干預是基礎(chǔ),藥物治療應以抗抑郁藥為主,安眠藥為輔。有些抗抑郁藥物本身就有輔助睡眠的作用,用這些藥物好過僅僅用安眠藥治療焦慮引起的失眠。在臨床中,他們遇到過有些焦慮癥患者因失眠問題到基層醫(yī)院就診,于是長期服用安眠藥,造成安眠藥耐受、安眠藥成癮,并且焦慮的治療難度也因此大大增加了。

C

你真的會睡嗎?

——睡眠認知行為干預是各種失眠治療的基礎(chǔ)

其實對于無論哪種原因引起的失眠,都不能忽視睡眠認知行為技術(shù)的干預,它是失眠治療的基礎(chǔ)。睡眠認知行為干預,通俗地說就是學習“如何睡”。很多人會感到詫異,睡覺誰不會啊,我們一出生就會了。其實,你真的未必會睡!余金龍介紹,許多人的睡眠習慣非常不好,如睡前玩電腦游戲、睡前喝酒、喜歡躺在床上看書刷微信、白天補睡等等,對于睡眠質(zhì)量本來就不高的人來說,就可能帶來睡眠問題,或使之惡化。

睡眠認知行為干預的核心就是通過適度縮短臥床時間,來提高睡眠效率。以下介紹的方法可用于各種失眠的治療,也可用于預防失眠,尤其是對老年人的慢性失眠。

①晚上上床時間不宜太晚,更不宜太早,有睡意才上床;

②不要逼自己入睡,上床后超過半小時還不能入睡,可起床,待有睡意時再上床;

③除睡眠和性生活外,不可在床上做其它事情,包括平時也盡量不要進睡房,以建立床、睡房和上床時間這三者與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④早晨準時起床,以維持生物鐘的穩(wěn)定;

⑤中午不宜睡多,以45分鐘為宜,躺在床上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下午2點前要完成午睡,有沒睡都要起床;

⑥要限制在床上的時間,無論如何也不能超過失眠前你的總睡眠時間;但也不要少于5小時,待睡眠狀況改善后,可根據(jù)具體情況稍延長在床上時間;

⑦其他時間應保持一種很清醒、很精神的狀態(tài);

⑧若昨天沒睡好,今天不能補睡;

⑨睡前不宜從事過于興奮的活動,不宜喝酒、咖啡和茶,也不宜吃難消化的食物;

⑩每天多勞動,多戶外活動,讓自己忙起來,累起來。



分享到: